English

小制作电影能否打天下

1999-05-13 来源:光明日报 李春利 我有话说

电影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被许多人认为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国内几部知名的大制作电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市场打击后,电影市场悄然兴起了一股小制作浪潮。《美丽新世界》、《网络时代的爱情》、《伴你高飞》、《龙飞凤舞》等一批低成本电影的问世不得不使人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新的思考……

文化快餐必须合乎大众口味

小制作电影由于投资少势必要做到周期短,所以又被圈内人士称为“文化快餐”。那么如何烹调文化快餐,应该做成什么样的口味?电影评论家黄式宪提出:做文化快餐必须合乎大众口味,就是说,小制作电影不是个性化极强的另类电影,它应该找到文化心理与世俗的衔接点,能够让观众真正走入创作者构想的电影空间并产生情感共鸣。黄式宪认为在这个方面,不久前上映的《爱情麻辣烫》就是一个典范,这部电影以几个极其生活化的小段落,不但把故事讲得十分简捷,还具备很强的戏剧化因素。几个故事又分别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以市场较好。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远婴认为,国内关于小制作电影的概念与国外小制作电影的概念有着明显区别。国外,小制作电影常常是先锋派的实验田,美国的许多电影潮流就源于小制作电影作品,它常常会有一些特殊的运作方式。在国内,小制作则更多的是指投资规模和题材本身,它不要求个人化,相反追求大众性,换句话说要有进入主流市场的意识,这就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因为能力有限用投资少来保底,相反,小制作作品应该有囊括大众口味的本事。

评论家们也同时提出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消化不良,一方面有些低劣之作会败坏观众的胃口,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低,快餐式的节奏也容易让人“吃完”就扔、就忘,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勇气加智慧才是立身之本

张艺谋在许多公开的场合都提出中国应该用小制作精品对抗好莱坞大片,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接受小投资同时需要勇气和智慧。如今,许多知名导演无戏可拍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没有合适的剧本,再就是没有合适的投资。他们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承担风险。而他们空出来的这一部分空间正好给了刚刚出道的年轻人和急于做点事情的电影人。

中央戏剧学院刚刚毕业的导演系学生金琛用120万就拍了一部反映不错的电影,这部叫《网络时代的爱情》的影片着力讲述青春故事,那其中荡漾着的年轻人才有的激情感动了许多电影评委。金琛说:“当我带着同龄人写的这个剧本四处游说,筹集资金时,许多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但当我告诉他们我和影片的主创都不打算拿一分钱报酬时,投资人相信了我的动机,我只是要得到一个机会。”金琛说,为了这个机会他把自己的家布置成拍摄地,把家里的车无条件拿来使用。他说如果除去机器设备的投入,这部电影只花了80万。比金琛更年轻的北京电影学院刚刚毕业的李虹也只用一百多万拍摄了《伴你高飞》,这虽然也是个青春题材,但是许多电影前辈认为如果事先不知道成本,绝对想象不出影片只花了这么少的钱。李虹认为这就是一群想做点事情的年轻人共同的智慧所致。与刚出道的年轻人相比,已经小有名气的获奖导演霍建起和名摄影出身的导演王亨里的精诚之志更让人钦佩,他们拍摄的《那山那人那狗》、《龙飞凤舞》都只有两百多万的投资,为此他们几乎是拿身家性命压宝。

小制作是过渡时期之举

对市场颇有研究的发行人高军报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红色恋人》投资2300万,亏损了一半;《鸦片战争》投资7000万,片方只收回了三分之一的成本;《兰陵王》投资1800万,票房不足800万。这说明目前的电影市场确实存在着饱和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许多影视公司为了市场的保险都选择了小投资来投石问路,如《赵先生》、《浮生梦幻》、《燕品》等新的一批小投资电影。著名导演谢铁骊面对小投资的话题也充满感慨,他说:“当年我拍《知音》才用了80多万,多大的场面,有多少人都来无偿支持,现在讲到投资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上的投入了,应该算算有哪些是可以节省的费用,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呼吁全社会的理解。”很多专家和导演也对小制作带来的一些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疑问,电影正日新月异地走向高科技,数字化、电脑制作等表现手段都不是小制作能承载,能完成的,若与世界电影拉近距离,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仅靠小作坊是不够的。所以小制作电影只是一段时期的过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小投资概念也将重新定位。电影局副局长王庚年在谈及小制作的话题时说:“其实大制作也好,小投资也罢,重要的是对市场的把握,是营销对路,也有像《红河谷》、《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这样的大投入电影在市场上获利,也有个别的片子投资虽小却少人问津,所以投资大小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影片的质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